作为彩扎(中山起湾金龙)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中山市东区水云轩小学于2025年3月至4月精心策划“小手绕金龙 非遗代代传”系列活动,通过“寻龙探源—巧手扎龙—龙韵新生”三大核心板块,构建“认知体验—技艺传承—创新表达”的非遗教育闭环,让300余年历史的岭南彩扎技艺在校园焕发时代生机。
寻龙探源
解码非遗技艺的文化基因
首场非遗启蒙课在美术室启幕。学生通过观看《彩扎(中山起湾金龙)的故事》宣传片,了解这项省级非遗从明末清初起湾村祈雨祭祀活动起源、历经传承发展至今的历史脉络。第五代传承人杨达华讲解“龙身分23节”“五行配色”等问题,深入浅出介绍起湾金龙的文化寓意。同时以创新的龙头手作为模板,带领学生们学习龙头骨架制作,感知传统工艺的精巧。
巧手扎龙
两代传承人的匠心接力
多名“非遗小工匠”继续开启了制作彩扎(中山起湾金龙)的沉浸之旅。第四代传承人杨国明和弟子也一起参与到彩扎课堂,细致讲解彩扎技艺,进一步教授龙身龙尾制作。学生们分组协作,挑战龙身搭建、龙鳞粘贴、龙身拼接等步骤。
课堂上,“非遗小工匠”分组完成小金龙的骨架搭建,23个龙节的串联,五色鳞片的粘贴等,再现传统彩扎的色彩哲学与结构智慧。学校党支部书记刘珺、德育副校长黄文灿也化身“工艺助手”,与学生共同完成小金龙的制作。经过大家的默契配合,凝聚众人智慧与劳动的1.2米小金龙最终惊艳亮相。
龙韵新生
当传统彩扎遇见现代课堂
非遗文化角变身“活态传承展厅”,主展区陈列师生一起制作的2条小金龙、43个小龙头和金龙主题的美术作品?;疃殖?,学生们不仅能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非遗小金龙,还能通过视频沉浸式观看彩扎(中山起湾金龙)的纪录片和学生们制作小金龙的精彩过程,从影像中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不仅如此,跨学科融合展区里科学教师团队自主研发的“金龙机器人”也成为亮点。内置的AI语音模块的龙头机器人化身文化使者,可讲解彩扎(中山起湾金龙)的历史渊源、彩扎工艺要点、文化寓意等,让学生与金龙实现面对面地智能“对话”。同时,机械龙也可做出摆动的动作,与学生亲手制作的小金龙在展台上一起并肩“共舞”。传统工艺的温润质感与科技之光的灵动璀璨碰撞出奇妙火花,引得参观师生阵阵惊叹。本次展示活动共吸引全校3000余名师生参与互动。刘珺书记表示:“当孩子们亲手扎制的金龙与智能装置共舞,正是非遗‘活在当下’的最佳诠释?!?/span>
作为深耕非遗教育的传承基地,水云轩小学始终秉持“文化润心,幸福育人”的教育理念,将非遗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不仅让非遗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更让年轻一代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彩扎技艺的永恒魅力,让每一个孩子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