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QQ快餐妹,同城免费月抛软件,附近小姐快餐100元电话,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

今天是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村镇 >> 正文
活在记忆中的舞台魅影
发布时间:2010-05-17

点击放大

图为:老艺人将三乡木偶戏从香港带回家乡演出。

    ■ 项目简介:

    中山的木偶艺术源自三乡镇乌石村。在道光末期 (大约1850年)由擅长雕刻木偶、又会演木偶戏的??词状春?,从广州、佛山请来粤剧艺人教村民唱粤曲伴随木偶演出,创建了中山历史上第一个木偶戏班。

    20世纪初,三乡先后出现了 “大前程”、“大中兴”、“新中兴”、“大中华”等木偶戏班,并涌现了多代传承人?!拔母铩逼诩?,木偶粤剧团被迫解散。三乡木偶的相关道具和资料流出香港,直至2008年底,三乡木偶戏还在香港演出。不过,三乡镇仍然健在的木偶戏艺人已不多,三乡木偶戏濒临失传。



    在我们的非遗办公室,有两个历经半世纪风雨之后“回家”的粤剧木偶道具:《柳毅传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它们由一位旅居香港的三乡木偶艺人热心馈赠给我们。每每看到这两个栩栩如生的木偶,就想象着有一幕幕三乡木偶戏在舞台上精彩演绎。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曾无数次地听老一辈提起:三乡木偶戏是中山文化的一张名片。
    可是,色彩缤纷的当今文娱舞台上,哪里还能找到三乡木偶戏的影子?直到近几年,在有心人的引见下,见到了一些移居港澳的老艺人,以及由他们陆续从港澳带回乡的木偶资料和道具,才得以走近传说中的三乡木偶戏,从而重新揭开三乡木偶戏的华丽面纱。


    创办木偶粤剧团,自制“手托木偶”

    “小雅山房”创建于道光末年,是广东省内迄今有确凿史??裳暗淖钤缑窦湓辆缏喙墓褡橹?。三乡人?;荼?935年曾带领“小雅山房”100人应邀到香港参加“英皇银禧大典”的巡游演出,以高超技艺一举夺冠,轰动香港。一代粤乐宗师吕文成曾授予小雅山房“一奏雅聆”锦旗以示祝贺?!靶⊙派椒俊庇肴缒九荚ㄔ醇?,“山房中人”正是木偶剧团的发起人,木偶粤剧团演出时的伴奏,也多由“小雅山房”负责。

    木偶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三乡木偶戏最初表演采用岭南地区比较常见的 “三枝竹木偶”,后来,三乡木偶艺人在操作中,觉得把木偶的头竹改短更便于操作,木偶的神态也更加传神,这种新创造的木偶名为“揸颈木偶”,又称“手托木偶”。

    “手托木偶”是由三乡当地擅长雕刻的民间艺人选用坚硬的樟木做原料,依照比真人略小的尺寸制作,首先将木头掏空心,然后在表面雕成偶像,在各个部位配以巧妙的机关,精心雕刻至眼睛会眨动、口会开合、手指全转动。然后,根据角色的需要,用线条为木偶勾勒出不同的脸谱及身段形状,再根据不同的角色配上不同的服饰。“手托木偶”足足有半人高,形态生动,登台亮相之后,深受观众欢迎,很快在省港澳地区流行开来。


    30年代远赴美国,解放后长驻广州

    三乡木偶戏始创时,多是在逢年过节时,在本村及周边四乡为“神诞”日演神功戏或在 “耍菩萨出会景”时参加巡演。到了20世纪初,三乡先后出现了“大前程”、“大中兴”等木偶戏班,并涌现了多代传承人。其中,第四代传承人郑宁自创了一套新节目《狮子采青》,以惟妙惟肖被称为“一绝”。《狮子采青》于1938年到美国参加由三藩市华人商会举办的商业博览会演出大受海外华人的欢迎;1953年,该节目赴广州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奖;1954年,该团以《火焰山》一剧参加了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的“世界木偶展览”,大受欢迎。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三乡木偶戏不再演神功戏,而是上演一些经典的粤剧曲目为珠江三角洲及省港澳观众服务。到了1953年,广东省文化厅派人到三乡进行挖掘民间艺术时,协助三乡组建了“中山木偶粤剧团”。自此,三乡木偶戏有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从1953年到1966年,中山木偶粤剧团一直长驻广州文化公园作常年演出,演出的剧目包括《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等古装粤剧,还有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儿童剧《刘文学》和革命戏剧《夜擒飞天鸭》等等,历时13年之久。


    “文革”时被迫解散,道具资料流失港澳

    “文革”期间,木偶粤剧团被迫解散,以演木偶粤剧为生的艺人或返乡种田,或移居港澳等地谋生。

    不过,因其在省港澳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当旅居港澳的老艺人冒着危险在垃圾堆里将被破“四旧”砸毁的三乡木偶道具偷偷地捡拾起来带出香港、修整好后重新亮相港澳舞台时,大受港澳戏迷欢迎。每有重要的岁时节令,都邀请由三乡老艺人等重组的木偶粤剧团进行演出,并得到香港“八和会馆”等知名粤剧团体的大力支持。同时,流失至港澳的三乡木偶相关道具和资料,也被当地的文物部门所珍视,香港博物馆和澳门博物馆,分别收藏了三乡木偶戏的相关道具或资料,香港中文大学还定期邀请定居香港的三乡木偶老艺人郑珠等为学生上传统曲戏课程。在香港科学馆里,也将三乡木偶戏录成视频资料在影音大厅反复播放。


    老艺人积极回乡,本地传承已濒危

    随着近年国内对?;し俏镏饰幕挪闹厥恿Χ炔欢霞哟螅良沤敫鍪兰偷娜缒九枷分匦卤煌诰虺隼?,定居香港的三乡老艺人积极支持协助家乡开展整理、传承工作。

    年过八旬的郑珠老伯是三乡木偶戏的传承人之一,他和老伴芬姨年轻时曾经在三乡木偶粤剧团度过了人生的黄金时期。木偶剧团解散后,他们几经周折到了香港,晚年退休后全力投入三乡木偶资料的搜集整理,从而使散落四处的有关三乡木偶戏的点点滴滴能够重新缀串起来。同时,他还积极到香港的大学里传播三乡木偶的精髓,使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另一位热心于三乡木偶戏传承的艺人是陈锦涛,当年冒着挨批斗的政治危险,从垃圾堆里将一大批有珍贵价值的木偶道具抢救回来并带到香港保存起来,因为有了他当年这份果敢,才使三乡木偶在历尽半个世纪风雨后的今天能够重新展现风采。

    两位三乡木偶艺人对回家传承木偶戏都表现出极大热情,近几年间,珠伯不断地从香港带回有关三乡木偶的资料,使一段有关木偶粤剧的尘封历史得以重新链接;而陈锦涛更是带着家人穿梭于中山与香港两地,带回大箱大箱的木偶道具,为家乡人上演一出出木偶戏,让新一代家乡人能够目睹三乡木偶戏的风采,并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商量开展传承事宜。而蛰居三乡乌石村的老艺人黄少杨等,也重新走出家门参与到传播的行列。

    然而,在当今经济高度发达、人们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三乡镇,仅凭几位年迈的老艺人独力将曾经影响过省港澳的木偶戏重新恢复起来,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珠伯和涛哥们有很多梦想,但在现实面前却很难实现得了。

    老艺人需要帮助。三乡木偶戏需要扶持。只有得到各界的支持,三乡木偶戏这一曾经瑰丽的传统戏剧,才能重新登上它应有的舞台。

    这是人们所祈盼的结局。


■ 坊间观点

    市民曾先生:三乡木偶原来还有这么辉煌的历史,令人感慨。不过,这种传统艺术无论从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上,似乎离现代生活都有点疏远。一种艺术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何让其生命延续,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市民禤女士:能否在木偶戏中加入高科技元素呢?这样会更吸引年轻人去看。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看动漫,传统的木偶戏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新奇感了。

    市民王小姐:我发现很多传统艺术的观众目前仅为老年群体,三乡木偶戏应该用现代营销手段包装一下,说不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如果还是停留在以前的表演方式,官方再大力保护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