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潘菁华在接受采访。 缪晓剑摄
她,长发长裙,声音温婉平和。潘菁华,这位曾经从事工程项目的女性,在长期的义工服务中,发现不少癌症患者和孤寡老人面对死亡时充满恐惧,却无处寻求帮助,便在中山发起了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活动。
■陪伴晚期肝癌患者20多天
几年前,有朋友找到潘菁华,让她去看看一位患脑瘤的小女孩。“她年纪小,对于死亡比较恐怖。”小女孩的妈妈在电话里哀求。潘菁华约了同为义工的一位博爱医院心理医生一同前往。见到女孩的时候,她的头因为疼痛已经变形了。她们给她催眠,让她放松。当时,医院已经判定她时日无多,未曾想一个月后,女孩的情况竟然有些好转,潘菁华再次去给女孩做沙盘治疗,9个月后,孩子母亲告诉她,孩子已经离开了。和最初的恐慌相比,离开时,女孩平静了许多。
这是潘菁华第一次对病人实施临终关怀,女孩在生命最后过程中的一点点转机让她感到意外和欣慰。此后,潘菁华的“临终关怀”悄然开展。
“很多人不愿意别人知道家里有癌症患者,也不愿意患者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因此大部分案例都是朋友找上门的?!泵看稳シ袷?,潘菁华会带上一束花去医院,不提死亡,不提临终关怀,只是给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今年年初,有朋友找到潘菁华寻求帮助,一位正值壮年的男子,家境富裕,家庭和睦,但却检查出来已是肝癌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检查结果,一家人束手无策。尽管家人没有将实情告知,但是对于自己的身体,患者多少有些察觉。一见到潘菁华,该男子眼泪就流出来了,握着她的手说:“救救我吧?!逼叱吣卸暮羯门溯蓟赣骼?。20多天,潘菁华给他催眠,做沙盘治疗,每天陪他聊天两三个小时,通过心理治疗减缓癌症带来的疼痛。那20多天,这位男子对于潘菁华的需要甚至超过了对家人的需要,男子临去世前一天,家人打电话给潘菁华说,可以不用来了。
从最初的恐慌到离开,潘菁华希望自己的服务能够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平和面对,也能帮助家人从无奈和彷徨中解脱出来。在病患家庭中,家属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需要纾解和引导。
■临终关怀:从“扛癌”到“抗癌”
面对死亡,绝大多数病人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从否认到愤怒到乞求到抑郁再到接受?!盎瘟撇⒉灰欢ǖ韧谧鍪质酰怯没奶疵娑??!比欢?,现实是很多癌症患者和家人大多纠缠在如何延长寿命,而不是如何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
这几年实施临终关怀项目让潘菁华更理解生命的意义,正如刚刚检查出患上癌症的名人李开复所说: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谁也不知道哪一天轮到自己,所以关注临终关怀,就是关心我们每一个人。”
然而,潘菁华的“地下活动”面临诸多困难?!胺⒄挂骞け冉夏?。因为中国人对死亡的忌讳,对肿瘤的恐惧,有学生感兴趣,但是家长不允许。也有家庭拒绝临终关怀,社会接纳度还有待提高?!备菔兄琢鲅芯克⒉嫉摹吨猩绞?008年恶性肿瘤报告》,2008 年中山市平均每天新增8.37个癌症患者,平均每天就有5.63人因癌症死亡,而近年来的数据有增无减。“癌症患者三分之一是因为无法忍受疼痛而离世,三分之一是因为恐惧而离世,只有三分之一是病程的发展而死亡。”
9月7日,潘菁华带着她的“守·望”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计划参加中山市博爱100公益创投比赛,尽管最终结果还没有公布,但在现场,潘菁华的项目得到高分?!巴ü疃么蠹叶园┲⒂懈嗟娜鲜叮】等斯刈⒆约旱纳硖?,自己的健康。”潘菁华建了一个QQ 群,里面有100多位群友,有义工,有心理咨询师,有医生,还有病人,通过网络互相支持。“我们提倡‘抗癌’,而不是‘扛癌’”。之所以选择参加“博爱100”公益创投比赛,潘菁华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寻求政府的支持,也让临终关怀摆脱“地下活动”的状态?!霸谏钲?,如果医院诊断还有半年时间的病人,每月可以获得1000元的补贴聘请社工,进行临终关怀?!?BR>